專題: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
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暨銀行家金融創新成果發布會于11月23日在北京召開,本次論壇以“金融創新與新質生產力”為主題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黨委副書記、行長劉建軍出席并發表主題演講,以下為他在本次論壇發表的重要觀點。
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“發展普惠金融”以來,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,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、機制日趨健全、供給更加充沛、產品不斷豐富,在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、服務實體經濟、補齊民生領域短板、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。
回顧過去,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成績斐然
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。金融機構服務覆蓋范圍不斷延伸、下沉,全國縣域實現銀行機構100%全覆蓋,鄉鎮的銀行機構覆蓋率約98%,基本實現了鄉鄉有機構、村村有服務、家家有賬戶。
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。小微企業融資難狀況得到顯著緩解,截至2024年9月末,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.58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69%。涉農貸款持續增長,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1.13萬億元,同比增長10.8%。支持科技創新更加有力,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6.21萬家,獲貸率在五年間由14%提升至47%。
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。融資成本持續降低,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4.42%,較2019年下降230個基點。金融服務更加便捷,線上貸款實現“秒批秒貸”,高度適配普惠金融“短、小、頻、急”的資金需求。信貸結構不斷優化,截至2024年9月末,普惠小微信用貸款余額為8.64萬億元,占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的26.70%。
未來普惠金融發展的方向思考
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,從各方調研情況來看,小微企業融資“難、貴、慢”等狀況已經得到改善,當前主要是存在結構性問題,部分堵點卡點尚待突破。
普惠金融難題仍待解決
一是“融資難”方面。頭部優質企業的金融供給往往比較充足,而長尾客群中的中小微企業、農戶、個體工商戶等主體則可能面臨資金需求與供給不對稱問題。這些主體區域分布廣、行業覆蓋面寬、自身經營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、不少還屬于征信體系的“白戶”,商業銀行難以獲取真實有效信息,限制了對這些客戶的可持續投入。而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,往往具有高科技、高風險、高收益、輕資產的特點,普遍存在專利技術難估值、缺乏充足有效擔保等痛點,與商業銀行的傳統風險偏好不匹配,銀行服務“準入難”“測額難”“授信難”,從而導致“融資難”。
二是“融資貴”方面。央行數據顯示,2024年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.51%,已處于歷史低位,但部分中小企業存在擔保費、中介費等費用,以及續貸轉貸的過橋資金成本,導致綜合融資成本高。同時,農戶金融交易頻率低、單筆金額小,小微企業數量多、分布散、區域廣,難以批量開發。傳統商業銀行布設物理網點需要大量投入,業務人員營銷走訪、調研分析和信貸管理等工作量大,較高的作業成本導致銀行發展壓力較大。
三是“風險高”方面。農戶、個體工商戶、小微企業等普惠金融對象自身經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,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大、抗風險能力普遍偏弱。數據顯示,我國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.5年,部分中小微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、運營管理不科學、財務制度不健全,一些農戶、個體工商戶的交易信息缺失,缺少高價值、易變現的抵質押品等,導致銀行發展往往面臨“不良高、保全難”的風控難題。
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思考
做好普惠金融這篇“大文章”,是助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、實現共同富裕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道必答題,需要金融界廣大同仁志士共同探索、久久為功。
一是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、人民性,讓普惠金融更加普惠。普惠覆蓋面需要更廣,既要包括小微企業,也要包括個體工商戶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、民營企業、科技型企業等各類主體;既要包括農民,也要包括低收入人群、老年人、殘疾人、新市民等廣大群體。金融業要一體統籌城鄉區域,凡有普惠金融需求的客戶,都應該是金融服務的對象,形成更加均衡廣泛的普惠金融服務格局。普惠產品需要更多,既要有傳統的存款和信貸業務,也要有結算、代發、信用卡、理財、保險、基金等綜合金融業務,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二是加快數字金融賦能,降低普惠金融風險和成本。一方面,隨著我國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,“三農”、中小微企業等普惠領域各類場景的數據日益豐富。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,建立智能化風控體系,實現客戶多維精準畫像,增強普惠金融風險識別和預警能力,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。另一方面,隨著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應用,商業銀行可以建立更加豐富快捷、成本低廉的普惠金融數字產品體系,突破傳統線下業務發展瓶頸,降低普惠金融成本。
三是精準創新,持續提升普惠金融供給能力。金融供給體系上,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引導銀行、保險、證券等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,建立多層次、廣覆蓋、深滲透的金融供給體系,滿足不同普惠主體的多元化需求。商業銀行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,增強產品的多樣性、普惠性、可及性。對于新興領域和薄弱環節,需要升級傳統信貸技術,開發有針對性的信貸評價體系及風控技術。對于綜合融資成本高的問題,應合理優化續貸、無還本續貸產品服務,減少過橋資金成本。
四是統籌協調,共同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環境。發展普惠金融需要社會各界同向發力。需要繼續擴大全社會層面的數據信息共享,推進數據標準化管理,加強平臺間信息整合和互聯互通;繼續完善征信體系,擴大征信覆蓋范圍、提升征信信息質量,彌補金融服務市場中的信息缺失。商業銀行要充分整合利用公共數據資源,深化與各方面的信息共享、系統對接和數據治理,主動打破信息堵點和數據壁壘,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。
秉初心、向未來,走郵儲特色普惠金融之路
近年來,郵儲銀行圍繞“打造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、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”目標,立足資源稟賦,積極創新變革,逐步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。
在“保障供給”中答題,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。堅持在增量、擴面、提質上下足功夫,著力將普惠金融打造為最大的特色和最突出的優勢。加大政策資源傾斜力度,讓供給更“多”。每年單列“兩小”貸款規模,在績效考核、內部資金轉移定價、專項成本費用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,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普惠金融領域。截至2024年9月末,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2.22萬億元,較年初增長9.19%;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.58萬億元,較年初增長8.73%。不斷精進服務質量,讓供給更“優”。堅持扶小助微,構建普惠金融“信貸+”服務模式,為客戶提供個性化、定制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;堅持助農惠民,加大產業強村和人口大村網格化開發力度,為特色優勢產業提供精準服務;堅持助力科創,搭建“U益創”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專業機構,定制“看未來”評級模型、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,支持8.7萬戶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。
在“科技賦能”中解題,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。搭建起數字普惠“5D(Digital)”體系,以科技手段破解營銷、產品、風控、運營、服務等領域的服務難題。用數字化做優產品。創新推出“主動授信”專屬產品,通過大數據技術形成主動授信白名單,精準定位有潛在信貸需求的客戶,實施全流程線上受理、審批和支用,達成“秒批秒貸”的極簡客戶體驗。截至2024年9月末,郵儲銀行主動授信貸款余額超2700億元,不良貸款率控制在0.5%左右,形成業務規模快速增長、風險水平合理適度、客戶體驗持續提升的高效普惠模式。用數字化做強生態。創新打造“脫核”產業鏈融資新模式,有效解決傳統產業鏈金融占用核心企業授信、嚴重依賴核心企業的痛點。通過與核心企業系統直連,基于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交易數據,將融資服務嵌入小微企業采購、銷售等經營場景中,實現從擁抱主體到擁抱生態,讓客戶更加充分地獲取金融服務。
在“深化改革”中破題,健全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。堅持做“難而正確的事”,不斷深化“敢貸、愿貸、能貸、會貸”長效機制建設。以“集約化轉型”帶動普惠金融流程模式重塑。在前端,集中審核貸款關鍵環節,結合調查“軟信息”與系統“硬數據”強化交叉驗證,更好地平衡“效率”和“風險”。在后端,開展集中貸后管理,系統自動監測內外部數據,由集約化團隊進行非現場風險監測,讓客戶經理從繁雜的貸后工作中解放出來,沉入“田間地頭”,走進“千企萬店”。以“體系化支撐”助推普惠金融發展提質增效。對內精進管理架構,搭建以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為引領,鄉村振興及普惠金融管理委員會為統籌,普惠金融事業部和三農金融事業部為主體,郵銀協同、總分聯動、母子合力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。對外延伸協作觸角,建立覆蓋政府、銀行、投資機構、咨詢機構、交易所等機構的跨部門合作平臺,聯合建立“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”,編發小微企業運行指數,推動完善“科技+普惠”融合的基礎設施,讓民營小微企業既“融資”又“融智”。
普惠金融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,是“金融為民”的生動寫照,前景光明、市場廣闊。郵儲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倡導者、先行者、推動者,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、二十屆三中全會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,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,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,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金融“活水”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