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基金報
【導讀】新年首個交易日A股震蕩調整,多家公募火速解讀
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
2025年第一個交易日,A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。
當日盤后,記者采訪了博時、景順長城、永贏、金鷹、恒生前海、長安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,對開年行情進行解讀。
受訪公募認為,今日市場波動較大,主要受市場情緒從極度活躍狀態有所回歸、距離新的政策窗口期仍有一定時間等多方面因素驅使。此外,伴隨著特朗普上臺的臨近,市場也開始提前定價相關風險。
下一階段,A股逐步進入政策效果驗證期,預計指數步入寬幅震蕩期。此種情況下,A股市場處于可為的狀態,將是投資者把握結構性投資機會的重要窗口期。
內外部多個因素致市場下跌
針對今日市場下跌,公募認為主要由近期內外部多個因素共同導致。
具體來看,景順長城基金投研團隊認為,政策層面,此前召開的政治局會議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2025年經濟政策的表述較為積極,投資者政策預期較高,但距離新的政策窗口期仍有一段時間,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下降。資金層面,2024年9月底以來A股融資余額快速增長,累計凈增加近5000億元至前期高點1.87萬億元,近期市場成交清淡且賺錢效應下降,市場下跌可能觸發融資盤獲利了結。此外,市場對于地緣政治有一定擔憂,通常市場對于這種潛在不確定性會進行提前反應,因而近期市場表現不佳。
永贏基金點評稱,今日市場波動較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驅使:一方面,近期市場活躍度有所降溫,各類機構交易意愿下降,市場整體縮量背景下對利空信息更為敏感;另一方面,高頻經濟指標邊際持續走弱,大類資產定價逐步趨于一致。今日10年期國債期貨創新高、商品沖高回落,近期離岸人民幣持續貶值。受其他類資產聯動的影響,A股也存在調整。
恒生前海興泰混合基金經理胡啟聰補充道,從市場交易來看,經歷去年10月以來的反彈后,上證指數維持在3400點高位震蕩,但成交量逐步萎縮,日成交總額下滑到1.2萬億元—1.3萬億元。市場熱點輪動,但整體賺錢效應較差,投資者的做多熱情被逐步消耗,避險情緒有所反彈。
長安基金進一步指出,1月開始進入上市公司2024年度業績預告或快報的密集披露期,部分投資者擔心出現強預期弱現實的情況。
短期市場或將延續震蕩態勢
盡管短期市場維持區間震蕩,公募普遍對A股后市行情抱有樂觀預期。
展望后市,博時基金判斷,國內貨幣政策或將延續寬松基調,降息降準或仍有空間,增量流動性仍有望對A股市場形成支撐。短期來看,數據真空期下兩市成交量較前期有所回落,市場情緒出現邊際轉弱跡象,流動性定價下的股債“蹺蹺板”效應重現,短期市場或將延續震蕩態勢。
中期來看,影響基本面的核心因素仍在于財政的擴張情況和地產改善的節奏,下一個觀察的重要窗口期或在今年地方和全國兩會,建議密切跟蹤后續政策導向及前期政策落地效果。
永贏基金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:預計指數步入寬幅震蕩期。向下看,考慮到政策轉向后中期不會輕易掉頭,疊加政策資金對股市呵護,下方空間有限。
金鷹基金同樣預計短期震蕩將成為主旋律,市場中樞略下行過程中,風格或向大盤回歸。中長期看,國內“超常規”的積極政策,推動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長期基本面方向依然清晰。
展望未來,胡啟聰指出,“短期市場可能面臨一定的壓力,但中長期對市場仍然保持充分信心。從宏觀角度來看,無論是各項刺激政策和化債手段的推出,還是對于當前經濟形勢的論述,都充分說明了當前管理層對于后續經濟復蘇的重視和信心。任何政策的見效都需要時間,資本市場要做的就是多一點耐心和信心。”
結合政策轉向、中觀投資機會增多且機構整體倉位不高等因素,景順長城基金投研團隊預計市場整體風險或相對可控,待外部不確定性消除后市場可能再度迎來轉機。
建議把握結構性機遇
在受訪機構看來,市場震蕩分化中,把握結構性機會是核心。
配置方面,永贏基金表示,風格層面,考慮到全年“流動性邊際寬松+強預期+弱現實”的定價環境,小盤風格勝率可能更高。若2025年一季度經濟未有起色+兩會各類目標不及預期,紅利或存在階段性走強機會。行業方面,后續可關注主題類板塊,如AI+、并購重組、低空、芯片等細分領域,若形成明顯產業趨勢,具備成為新主線的可能。中期關注低位的基本面復蘇的順周期方向,長期紅利類板塊仍具備投資價值。
景順長城基金投研團隊判斷,在近期利率快速下行背景下,紅利風格再度具備吸引力,中小市值風格能否繼續活躍要關注資金面狀態。中長期來看,建議從基本面出發并結合良好的供需格局,關注景氣成長產業,韌性外需板塊也值得關注;另一方面建議從政策支持的角度出發,關注化債、并購重組等政策受益板塊。
金鷹基金建議沿“趨勢-周期-位置”分析框架,維持紅利資產中期推薦,關注自主可控與AI映射的交易性機會。當前位置看,優先關注軍工、半導體設備、電網設備、信創等。AI產業趨勢相關的AI應用、AI穿戴概念等多處于重要阻力位附近,仍需關注潛在事件催化和股價突破。
長安基金也認為,就中長期主線而言,擴大內需和科技創新仍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最重要抓手。一方面,在2025年外需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,擴內需是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。另一方面,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產業鏈基礎設施先行,后續有望在應用方面獲得突破,市場抱有期待并持續跟進,“人工智能+”以及正在培育的未來產業是另一投資主線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